中醫養生的根本順應氣候變化
大自然是人類的守護者,是人類生存的根本,所以養生就必須順應自然。《黃帝內經》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 …故陰陽四時者,萬物之始終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 “四時陰陽”就是指一年四季寒熱溫涼的氣候變化,這種陰陽消長及氣候變化是萬事萬物生長和發展變化的基礎。如果不順從這種規律,大自然和人就都會遭受災害;順從它,自然就和諧,人就不會生病,這樣做的話,就是得了“道”,即養生酌本質。想想看,還真是這樣,現在全球變暖,還不都是因為日益增多的汽車尾氣排放量:人為地造成了自然界陽大于陰的失傷,從而造成冬不寒、夏更熱的情況嗎?人們冬天吃火鍋以御寒,夏天吃適當冷飲以解暑金寶博,這是一種順從自然陰陽規律的表現;有的人非要逆自然規律而行,夏天吃火鍋無限制,冬天吃冷飲不節制,結果搞得脾胃陽虛,腔瀉便塘,消化吸收功能變差,身體日漸消瘦,身體素質日漸下降。所以說,人們的精神、飲食、起居、運動應該順應自然變化,這才是正確的養生方法。
要適應自然,避免外邪。
所謂適應自然,即是要“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也就是春養生氣,夏養長氣,秋養收氣,冬養藏氣。所謂避免外邪,即《黃帝內經》所說的“虛邪賊風,避之有時”。自然界的四時六氣是人類生、長、衰、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們要經常保養精神,鍛煉身體,增強體質,才能適應氣候的變化,抵御外邪,保持或恢復健康。古人根據四時六氣,對養生康復提出“七防”,即“一年之內,春防風,又防寒;夏防暑熱,又防因暑而致感寒;長夏防濕;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風”。
要利用自然,促進健康。
萬物之中,只有人類能夠征服自然。因為人類不僅能夠認識自然,適應自然環境的變化,而且能夠掌握自然規律,能動地改造自然,使之更加適合于生存,促進健康。古代的一些著名養生家就很重視生活環境的選擇和改造。孫思邈在年老時就選擇在山清水秀的環境造屋植木種花修池,獨自在那里養老。曹慈山也“辟園林于城中,池館相望,有白皮古松數十株,風濤傾耳,如置身巖壑,……至九十余終”。他在《老老恒言》中就提倡“院中植花木數十本,不求名種異卉,四時不絕便佳”;“階前大缸貯水,養金魚數尾”;“拂塵滌硯,……插瓶花,上簾鉤”;并要求“事事不妨親身之”。這樣,既美化了環境,又鍛煉了身心。此外,還可在空氣新鮮、純潔的溪流和瀑布附近進行空氣浴;利用山地、海濱美好環境進行氣候康復;或者用溫泉療法、冷水浴、日光浴、森林浴等等。這些都是利用大自然,使人與大自然協調一致,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環境、氣候條件,為恢復和增強人體健康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