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鶴虱的鑒別
鶴虱為少常用中藥。原名天名精。始見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具有殺蟲解毒、調(diào)逆、消積的功能。用于臟腑諸蟲、心腹痛、小兒疳積、惡瘡、大便出血等病癥。
來源 1.北鶴虱:為菊科植物天名精Carpesium abrotanoides L.的果實(shí)
2.南鶴虱:為傘形科植物野胡蘿卜Daucus cczrota L.的果實(shí)。
產(chǎn)地與分布 主產(chǎn)河南、山西、陜西、甘肅、貴州等省。
鑒別要點(diǎn) 北鶴虱與南鶴虱形狀比較:前者為小瘦果,黃灰色,有多數(shù)縱棱及溝紋。橫斷面近圓形,種仁黃白色,味微苦,嚼之有粘性;而后者則為分果,呈黃褐色,背面4條棱線密生一列鉤刺,氣特異,味微辛而苦。兩者形味迥然不同,不難區(qū)別。
名典鑒別 ①《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天名精味甘寒。一名麥句姜,一名蝦蟆藍(lán)、一名豕首。生川澤。”②梁·《名醫(yī)別錄》:“天名精生平原川澤,五月采。”③五代·韓保昇曰:“地菘也。小品方名天蔓青,又名天芫青。葉似山南菘菜,夏秋抽條,頗似薄荷,花紫白色,味辛而香。”④唐·蘇恭曰:“鶴虱生西戎,子似蓬蒿子而細(xì),合莖葉用之。”⑤宋·馬志曰:“鶴虱出波斯者為勝。今上黨亦有,勢薄于波斯者。”⑥蘇頌曰:“天名精,江湖間皆有之,狀如韓保昇所說。又曰:鶴虱,江淮衡湘皆有之。春生苗,葉皺似紫蘇,大而尖長、不光。莖高二尺許,七月生黃白花,似菊。八月結(jié)實(shí),子極尖細(xì),干即黃黑色。”⑦明·李時(shí)珍曰:“天名精嫩葉綠色,似皺葉菘芥,微有狐氣……長則起莖,開小黃花,如小野菊花。結(jié)實(shí)如同蒿,子亦相似,最粘人衣,狐氣尤甚。……其根白色,如短牛膝。此物最賤……而唐本草鶴虱出西戎,宋本草言出波斯者,何哉?蓋當(dāng)時(shí)人不知用之,惟西戎、波斯始知入藥,且土產(chǎn)所宜故爾。”⑧清·《本草從新》于天名精項(xiàng)下附鶴虱曰:“即天名精子。最粘人衣,有狐氣。”⑨《本草求真》:“鶴虱……但藥肆以胡蔓子代充,不可不辨。”
快速鑒別 1.北鶴虱:為扁圓形小瘦果,長2~4mm,直徑不及1mm。表面呈黃褐色或暗褐色,有多數(shù)細(xì)縱棱及溝紋,頂端收縮成線狀短喙,先端有灰白色的環(huán)狀物。橫斷面近圓形,種仁黃白色,有油性。氣微,味微苦,嚼之有粘性。主銷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西、內(nèi)蒙古等省市(區(qū))。
2.南鶴虱:形狀是:果實(shí)呈廣橢圓形,多為分果,長3~4mm,寬1.5~2.5m。表面呈棕黃色或灰黃色,頂端有殘留花柱,基部圓形,主棱不顯著,次棱4條,發(fā)育成窄翅,翅上有鉤刺。具特異香氣,味微辛而后苦。主產(chǎn)江蘇、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等省。除出產(chǎn)地自銷外,還銷華北、東北、山東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