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蟾酥的鑒別
蟾酥為貴重藥材之一。始載于《藥性本草》。原名“蟾酥眉脂”,至宋·《本草衍義》始有“蟾酥”之名。具有解毒消腫、通竅止痛之效。為治療咽喉腫痛、疔毒、癰疽惡瘡之要藥,是配制六神丸、蟾酥丸、痧藥丸等的主要原料。
來源 為蟾蜍科動物中華大蟾蜍Bufo buto gargarizans Gantor 和黑眶蟾蜍Bufo melanostictus Schneider耳后腺及皮膚腺所分泌的白色漿液,經加工干燥而成。
1.中華大蟾蜍(又叫癩蛤蟆):體形似蛙而肥大,體長一般在lOcm以上。粗壯、頭寬大于長,吻端圓。背黃棕褐色或黑綠色,滿布乳黃色大小不等的圓形瘰疣。腹面乳黃色,具棕色或黑色細花紋。眼后有一對橢圓形毒腺。雄性較小,無聲囊。
2.黑蟾蜍:頭部有黑色骨質棱,背部有黃棕色略帶棕紅色花紋;雄性有聲囊。余同上種。
多穴居于泥土中、石下或草叢,冬季多在水底泥中。夜間或雨后常出來活動。
鑒別要點 鑒別蟾酥真品應掌握以下幾點:一是外觀表面紫棕色或棕色,平坦,半透明;二是折斷面呈膠質狀,光亮;三是滴水顯乳白色;匹是鼻聞打噴嚏。
名典鑒別 ①梁·《名醫別錄》載:“蟾蜍生江湖池澤,五月五取東行者……”②陶弘景曰:“此是腹大、皮上多痱磊者。其皮汁甚有毒,犬嚙之,口皆腫。”③宋·寇宗奭曰:“眉間白汁,謂之蟾酥。以油單紙裹眉裂酥出紙上,陰干用。”④明·《本草蒙筌》載:“盾間白汁,仍名蟾酥。刺取之時,先防射目(沾之即瞎)。針穿桑葉遮隔,連刺憑射葉間。拌豆粉曬干,為外科要藥。”⑤李時珍曰:“取蟾酥不一:或以手捏眉棱,取白汁于油紙上及桑葉上,插背陰處,一宿即自干白,安置竹簡內盛之,真者輕浮,入口味麻電……其汁不可入人目,令人赤腫盲。或以紫草汁洗點即消。”⑥清《·本草求真》載:“蟾酥即蟾蜍,眉間內有白汁者是也。蟾酥以單紙裹眉裂之,陰干用。”
快速鑒別 蟾酥多為扁圓形餅狀或片狀、棋子狀。全體呈棕紫色、淡棕色或棕褐色。表面光滑平坦,有的具皺紋,質堅硬。團酥、棋子酥不易折斷;斷面顯膠質狀光亮。氣微腥、嗅之即打噴嚏不止,味麻辣。品質以棕紅色或紫黑色,半透明,光亮如膠者好。
摻偽品的鑒別:蟾酥常發現有用面粉、米粉、松香、蛋清等雜質,以增加重量。識別方法:
1.摻有面粉、米粉等,向陽光處照視明亮,可看出雜質,團蟾酥可從中剖開,驗看有無雜質。
2.真品遇水顯白色乳狀液。
3.用錫紙包蟾酥少許,燒之溶為油狀為真品;如冒煙,即摻有松香的偽劣品。
4.用舌舐蟾酥,舌端有持久性麻痹感;聞之打噴嚏不止為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