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巴豆的鑒別
巴豆始載于《神家本草經(jīng)》,列為下品。蘇頌曰:“五六月結(jié)果,作房生青,至八月熟而黃,類白豆寇,漸漸自落即收之,一房三瓣,一瓣有實一粒,一房共三粒也。”巴豆有大毒!具有峻下積滯,逐水消腫的功能。用于寒積停滯,腹水腫脹。外用蝕瘡去腐,治瘡毒等癥。
來源 為大刊戟科植物巴豆Croton tiglium L的干燥成熟果實。
產(chǎn)地與分布 主產(chǎn)于四川、福建、廣東、廣西等地。以四川產(chǎn)者質(zhì)優(yōu),為道地藥材。藥材是以飽滿、種仁油性足者為佳。
快速鑒別 果實呈卵圓形或橢圓形,長1.8~2.2cm,直徑1.5~2cm。表面黃白色、灰黃色或棕黃色。具3棱,偶有4棱,有6~8條縱線,略粗糙,具細小點紋。凹入處常易開裂,頂端平截,常有柱頭殘基,基部有短小果柄或點狀果柄痕。3室或4室,每室含種子1枚。種子為扁橢圓形或卵圓形,長1.2~1.5cm,直徑0.7~0.9cm,厚4~6mm。表面灰棕色或棕色,有微突起的縱紋或網(wǎng)紋。易擦落而露出黑色平滑內(nèi)層,腹面一端有點狀種臍和細小種阜或種阜脫落的痕跡,另端有微凹的合點,合點與種阜間有縱直種脊。種皮薄,質(zhì)硬而脆。橫斷面略呈方形,破碎可見一層薄膜狀灰白色的內(nèi)種皮,胚乳白色或黃棕色。富有油性。胚乳連合面緊貼兩枚菲薄子葉,胚根細小,位于種阜一端。氣無,味辛辣如灼(因有大毒避免口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