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秋冬季節,咳嗽聲此起彼伏,特別是老人、孩子,一旦感染風寒,咳嗽的毛病就遷延不愈。還有的人白天好好的,到了晚上就開始咳個不停。這是為什么呢?
秋季氣候變得干燥,中醫稱之為“秋燥”。中醫認為,在五行中,肺與秋同屬金,故肺與秋令相應。肺為嬌臟,喜潤惡燥,若是受到燥邪侵害,肺氣壅遏,氣道不利,肺氣失宣,易引發秋燥咳嗽。秋季燥咳雖然不是嚴重的疾病,但是稍有疏忽,仍可能會因此釀成氣管炎和支氣管炎,所以應引起重視。
燥咳屬于外感燥邪,治療上應以宣散祛邪為主。中醫學認為,燥咳因其病因的不同,又分為溫燥(燥熱)和涼燥(風燥)兩種,在治療上也有不同的特點。
溫燥一般發生在初秋。
此時天氣還比較熱,易受燥熱之邪。溫燥咳嗽是燥而偏熱的類型,常見癥狀有干咳無痰,或者有少量黏痰,不易咳出,甚至可見痰中帶血,兼有咽喉腫痛、皮膚和口鼻干燥、口渴心煩、舌紅、舌苔薄黃而干。
治療溫燥以疏風清熱、潤燥止咳為主,方選桑杏湯:桑葉、杏仁、北沙參、浙貝母、豆豉、梔子皮、梨皮。熱甚傷津較重的,加天花粉、麥冬;咽干痛的,加射干、桔梗、甘草;痰黏,難咳出的,加瓜蔞皮、前胡、麥冬;大便不爽的,加大黃、檳榔、當歸。
涼燥一般發生在深秋。
深秋風寒之邪侵襲肺衛,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類型,病發時怕冷,發熱很輕,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干痛,咳嗽,咳痰不爽,口干唇燥,舌苔薄白而干。治療涼燥以辛散溫潤、宣肺化痰為主,方選杏蘇散:蘇葉、杏仁、制半夏、茯苓、甘草、前胡、桔梗、枳殼、橘皮、生姜、大棗。表寒重的,加豆豉、牛蒡子;頭痛厲害的,加川芎、防風、白蒺藜;痰多胸悶的,加川貝、紫菀;表邪已去,久咳不止的,加百合。
“秋咳”有時遷延難愈,由于咽喉癢疼難受,不少人便含服潤喉片來緩解咽部不適,其實這并不科學。因為含薄荷成分的潤喉片具有收縮口腔黏膜血管的作用,在口腔無炎癥時經常含服會使黏膜血管收縮,引起黏膜干燥破損,導致口腔潰瘍的發生。所以,切勿濫用潤喉藥治療秋季咳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