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天仙子的鑒別
天仙子為少常用中藥。原名莨菪子,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解痙、止痛、安神的功能。用于胃腸痙攣、神經痛、牙痛、癔病癲狂,外治癰腫惡瘡等病癥。
來源 1.北天仙子為茄科植物莨菪(天仙子)Hyoscyamus niger L.及其同屬北莨菪(小天仙子)Hyoscyamus bohcmicur F.w.Schanidt.的種子。
2.南天仙子:為爵床科植物水蓑衣Hygrophila salicifolia (Vahl) Nees或大花水蓑衣Hygrophila meglanta Merr.的種子。
產地與分布 主產內蒙古、河北、河南、東北及西北諸省區。
鑒別要點 北天仙子主要特征:種子腎形或卵形、扁平、灰黃色,具密網紋、味辛;而南天仙子則呈心臟形、棕紅色、遇水則膨脹,可資區別。
至于兩種偽品麥瓶花則種子呈腎形而較厚,放大鏡下可見眾多小點形威數層半圓形;而紅花果實則色白、果實較大,極易區別。
名典鑒別 ①《神農本草經》:“莨蕩子。味苦寒。主齒痛出蟲、肉痹拘急……多食令人狂走……一名橫唐,生川谷。”②梁·《名醫別錄》:“莨菪子生海濱川谷及雍州,五月采子。”③陶弘景曰:“今處處有之。子形頗似五味核而極小。”④五代·韓保昇曰:“所在皆有之。葉似菘藍,莖葉皆有細毛。花白色。子殼作穗狀,結實扁細,若粟米大,青黃色。六月、七月采子,日干。”⑤宋·蘇頌曰:“處處有之。苗莖高二三尺。葉似地黃、王不留行、紅藍等,而闊如三指。四月開花,紫色。莖莢有白毛。五月結實,如小石榴。房中子至細,青白色,如粟米粒。”⑥明·《本草蒙筌》:“莨菪子(即天仙子)。山谷各處生,苗高四尺許,葉闊三指,夏開白花。實同罌粟作房,子如黍米成粒。五月收采,向日曝干。”⑦李時珍曰:“莨菪一作,其子服之,令人狂浪放宕,故名。”
快速鑒別
1.北天仙子:種子呈腎形或倒卵形,兩面略扁,直徑約lmm。表面呈灰黃色或棕黃色,具細密網紋,臍點處突出。氣弱、味微辛有大毒,口嘗時應注意。
2.南天仙子:又名進口天仙子。習稱南天仙子。大花水蓑衣系自國外進口。形狀是:種子類心臟形、扁平、直徑約lmm。表面呈棕紅色或暗紅色平滑、無網紋,基部有種臍;表面有貼伏的粘液化表皮毛成薄膜狀,遇水則膨脹豎立、蓬松散開,粘性甚大。無臭。味淡而粘舌。本品無毒,具有清熱消腫的功能,多用于外敷瘡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