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青果的鑒別
青果為少常用中藥。始載于宋·《開寶本草》。原名橄欖。具有清熱、利咽、生津、解毒的功能。用于咽喉腫痛、煩渴等病癥,并解一切魚鱉毒。
來源 為橄欖科植物橄欖Canarium album Raeusch.的成熟果實。橄欖屬常綠喬木,高達(dá)10m以上。樹冠呈圓塔形,樹干直立,粗大,直徑40~60cm,樹皮褐色,常因地衣附生而呈灰白色,有粘性的芳香樹脂流出。奇數(shù)羽狀復(fù)葉,互生,長15~30cm,小葉9~15片,對生,橢圓狀披針形,革質(zhì),長6~15cm,寬2.5~5cm,先端漸尖,基部偏斜,全緣,上面青綠色,光滑,下面黃綠色,網(wǎng)脈有窩點,略粗糙。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花小,白色、芳香。核果卵狀紡錘形,兩端銳尖,具棱及槽、內(nèi)有1~3顆種子。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產(chǎn)地與分布 主產(chǎn)廣東、廣西、福建、云南等省。
鑒別要點 橄欖(青果)呈紡錘形,兩頭鈍尖,長可達(dá)4cm;表面棕褐色有深皺:果肉厚、味澀久嚼回甜;果核梭形,有三室,各有種仁一枚。
而藏青果則為長卵形,微扁或稍彎曲,長約2cm左右;黑褐色、有明顯縱皺;質(zhì)堅硬,斷面黑褐色有膠質(zhì)樣光澤;無分室及種仁;味苦澀微甜。兩者比較,則易區(qū)別。
名典鑒別 ①宋·馬志曰:“橄欖生嶺南。樹似槵子樹而高,端直可愛,結(jié)子形如生訶子,無棱瓣,八月、九月采之。又有一種波斯欖欖,生邕州,色類相似,但核作兩瓣,密漬食之。”②孟詵曰:“其樹大數(shù)圍,實長寸許,先生者向下,后生者漸高,熟時生食味酢,蜜漬極甜。”③李珣曰:“按南州異物志云:閩、廣諸郡及緣海浦嶼間皆有之。樹高丈余,葉似櫸柳,二月開花.八月成實,狀如長棗,兩頭尖,青色。核亦兩尖而有棱,核內(nèi)有三竅,竅中有仁,可食。”④宋·蘇頌曰:“……橄欖樹枝皆高聳,其子深秋方熟,南人重之,生咀嚼之,味雖苦澀,而芬香勝于含雞舌香也。……其枝節(jié)間有脂膏如桃膠,南人采取和皮、葉煎汁,熬如黑餳,用泥船隙,牢如膠漆,著水益干也。”⑤明·《本草蒙筌》:“橄欖,樹生閩廣,似木槵子樹。端直而高,實成晚秋。如生訶子狀,瓣棱絕少。采之咀嚼,滿口生香。”⑥李時珍曰:“……又有綠欖,色綠。烏欖,色青黑,肉爛而甘。又有一種方欖,出廣西兩江峒中,似橄欖而有三角或四角,即波斯橄欖之類也”。
快速鑒別 果實呈紡錘形,兩端鈍尖,長2.5~4cm,直徑1~1.5cm。表面棕黃色或灰褐色,有不規(guī)則的深皺紋。果肉厚、灰棕色或棕褐色。果核梭形,暗紅棕色,有3條縱棱,其間各有2條弧形彎曲的溝,質(zhì)堅硬,破開后,內(nèi)分3室,各有種子一粒,細(xì)長梭形。種皮棕紅色,子葉白色,2片。氣無。果肉味初澀,久嚼回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