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材秦皮的鑒別
秦皮為少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具有清熱燥濕、收斂、明目的功能。用于熱痢泄瀉、目赤腫痛、目生翳膜等病癥。
來源 為木犀科植物大葉梣Fraxinus rhynchophylla Hance及小葉白蠟樹Fraxinus hungeana DC.的樹皮。
產地與分布 主產遼寧、黑龍江、吉林、河北、陜西等省。
鑒別要點 秦皮的特征有四:一是外表黑褐色或棕色,具點狀皮孔;二是內表面平滑黃白色,具細紋;三是質硬而脆,拆斷面可分層剝離;四是氣微味苦,水浸顯碧青色有熒光。
而誤用品核桃楸皮則皮較薄而韌,氣弱微苦,水浸無碧青色熒光,可茲區別。
名典鑒別 ①梁·《名醫別錄》:“秦皮生廬江川谷及冤句水邊。二月、八月采皮,陰干。”②陶弘景曰:“俗云是樊械皮,而水漬以和墨書,色不脫,微青。”③唐·蘇恭曰:“此樹似檀,葉細,皮有白點而不粗錯,取皮漬水便碧色,書紙看之皆青色者,是真。”④宋·蘇頌曰:“今陜西州郡及河陽亦有之。其木大都似檀,枝干皆青綠色。葉如匙頭許大而不光。并無花實,根似楝根。俗呼為白桪(音尋)木。”⑤明·《本草蒙筌》:“秦皮,產陜西郡州,及廬江川谷。木類檀木,根同槐根。葉如匙頭少光,皮多白點不糙。俗因呼為白桪木,又呼石檀樹、苦樹,咸取象焉。秋末采皮,陰干待用。漬水水色侵碧,書紙紙面略青。此驗才真,凡求勿誤。”⑥清·《本草從新》:“秦皮,出西土。皮有白點,漬水碧色,書紙不脫者真。今藥客以此皮縛北細辛。”
快速鑒別 枝皮呈半卷筒狀或卷筒狀,單卷或雙卷,長短不一,厚2~3mm。外表稍光滑,黑褐色或灰棕色,有時可見灰白色地衣斑相間,散有圓點狀棕色皮孔及細斜向皺紋;有的有大橢圓形葉柄痕及粗糙的枝痕。老干皮孔可見不規則的龜裂,內表面平滑,黃白色或棕色,有不明顯的細縱紋。質硬而脆,斷面纖維性,易成層狀剝離。氣微弱,味苦。水浸液顯淺黃綠色,有碧色熒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