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療與藥療不同之處,及食療突出優點
食療又稱食治,即利用食物來影響機體各方面的功能,使其獲得健康或愈疾防病的一種方法。通常認為,食物是為人體提供生長發育和健康生存所需的各種營養素的可食性物質。也就是說,食物最主要的是營養作用。其實不然,中醫很早就認識到食物不僅能營養,而且還能療疾祛病。如近代醫家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曾指出:食物“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
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有很大的不同。食物治病最顯著的特點之一,就是“有病治病,無病強身”,對人體基本上無毒副作用。也就是說,利用食物(谷肉果菜)性味方面的偏頗特性,能夠有針對性地用于某些病證的治療或輔助治療,調整陰陽,使之趨于平衡,有助于疾病的治療和身心的康復。但食物畢竟是食物,它含有人體必需的各種營養物質,主要在于彌補陰陽氣血的不斷消耗。因此,即便是辨證不準確,食物也不會給人體帶來太大的危害。正如名醫張錫純在《醫學衷中參西錄》中所說“食療病人服之,不但療病,并可充饑,不但充饑,更可適口,用之對癥,病自漸愈,即不對癥,亦無他患”。因此,食物療法適應范圍較廣泛,主要針對亞健康人群,其次才是患者,作為藥物或其他治療措施的輔助手段,隨著日常飲食生活自然地被接受。
藥物療法主要使用藥物,藥物性質剛烈,自古有“毒藥”之稱,主要是為治病而設,因此藥物療法適應范圍較局限,主要針對患者,是治療疾病和預防疾病的重要手段。如若隨便施藥,虛證用瀉藥,實證用補藥,或熱證用溫性的藥物,寒證用寒涼性質的藥物,不僅不能治療疾病,反而會使原有的病情加重,甚至惡化。因此用藥必須十分審慎。
食物療法寓治于食,不僅能達到保健強身、防治疾病的目的,而且還能給人感官上、精神上的享受,使人在享受食物美味之中,不知不覺達到防病治病之目的。這種自然療法與服用苦口的藥物相比迥然不同,它不像藥物那樣易于使人厭服而難以堅持,人們容易接受,可長期運用,對于慢性疾病的調理治療尤為適宜。
此外,食療用品在劑型、劑量上不像藥物那樣有嚴格的規定,不能隨意更換,它可以根據患者的口味習慣進行不同的烹調加工,使之味美色艷,寓治療于營養和美味之中。
當然,由于食物療法和藥物療法各有偏長,故在防病治病的過程中二者都是不可缺少的,應利用其所長,運用于不同的疾病或疾病的不同階段,食物療法與藥物療法相互配合,相互協同,相得益彰。
中醫歷來強調“藥療不如食療”,以食物為藥物具有以下幾大突出的優點:
1、長期使用藥物治病往往會產生各種副作用和依賴性,而且還可能對人體的健康造成影響;而食療相對安全有效,毒副作用小。
2、食療使用的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食物,價格低廉,讓我們在日常用餐中便可達到調理的目的,這是昂貴的醫藥費所無法比擬的;
3、食物為藥還具有無痛苦的優點,讓人們在享受美食的過程中祛除病痛,避免了打針、吃藥,甚至手術之苦。有此幾大藥物無法可比的優點,我們又怎能不以食物為藥、以食療治病呢?當然,食療是最好的偏方,食療確實是對防病治病有很好的功效,有不同于藥物治療的優點,但不等于食療能包治百病、也不能因此代替藥物治療。如果病情急重.或者應用食療后疾病不減輕,應該請醫生指導。